中兴与思科的战略合作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,不妨多用几个视角来审视其中的变局。
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们把倡导开放性IP技术的数据网络厂商比喻为“快鱼”,而把老牌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比喻为“大鱼”,并就快鱼与大鱼的合作进行了分析。与此同时,其他的新闻媒体也就中兴与思科的战略合作发表了见解。总体看来,业内观点并不十分一致。
美国《商业周刊》发表了题为“Cisco's Middle Kingdom Alliance”的署名文章,从一开始就将这一合作放在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文本背景下,即“西方企业巨头”与“中央之国”的一次结盟。这里所说的“中央之国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未来可能走向的一种预见,对中兴等企业所具备的科技潜力的一种认同;另一方面,在他们看来,思科与中兴的结盟则是利用“中央之国”的古老哲学进行的一次巧妙反击,并将其概括为“The enemy of my enemy is my friend.”(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),将其看作是思科的“局部战争”。
深刻动因
摆脱这种单一的思科视角,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动因呢?中兴通讯副总裁、数据事业部总经理钟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中兴通讯在固网和无线通信领域有实力,思科则在数据通信领域有领先优势”,通过二者互补,从而能够“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、更具有竞争力的网络解决方案”。首先,客户需求的变迁无疑是背后的关键诱因。当前的大企业客户、特别是电信级客户对于网络建设的需求无疑正在日益“综合化”,“融合”恐怕将成为今年乃至此后数年电信行业的关键词。无论是在将来的3G应用,NGN网络建设,还是在IPTV等新业务当中,这种融合需求将随处可见,几乎没有一家厂商能够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。
其次,在双方合作声明当中的一个细节,协议声称“两家公司将重点放在中国和亚太地区(不包括日本)的电信市场,围绕下一代网络(NGN)、3G以及数据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开展合作”,其中强调了双方未来一段时间的“重点”合作在于“亚太地区”。这就等于从侧面揭示了中兴通讯的真实战略想法,它希望面向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,还在于印度、东南亚、甚至美国等战略市场。一方面,对于中兴通讯而言,在当前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阶段内,亚太将和欧洲地区一起作为中兴的国际化战略市场,与思科的合作无疑可以很好地组成更加“灵活”的解决方案,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。另一方面,思科在美国本土市场的品牌对于中兴也是可以倚重的:因为与思科的狼性缠斗,中国的电信厂商很难突破美国市场,此时中兴通讯则采取了“直接突击”和“曲线渗透”两条路径。
最近,中兴在亚太地区国际化当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。今年2月,中兴通讯在印度的独资通信设备工厂正式投产;此后,中兴手机先后有150万部CDMA手机销往印度TATA,并创造了单日销售4万台的战绩;据外电报道,不久前中兴再次与印度最大的国有电信运营商BNSL签订了通信工厂建设协议……。目前,中兴通讯无疑已经在印度市场扎根,下一步就是要建立更为强势的品牌、提升综合解决方案能力,与在印度数据通信市场增长率超过70%的思科携手切实可行。
对于中兴而言,携手思科的潜在价值在中国,更在亚太;这与思科所期望的目标是对等的。这一点被美国人忽视是可以理解的。而针对某些报道将二者的合作与TD-SCDMA建设简单关联,中兴通讯的相关人士笑称:“任何人都有炒作的自由,中兴也有低调的自由,有些炒作是不值得推敲的。”
ZTE+CISCO=?
对于“思科+中兴=?”这个公式,很多人联想到的是中国市场、3G;但是对于“ZTE+CISCO=?”呢?
如果综合考虑到整个电信行业的全球变局,这个等式并不难计算。不久之前,国内甚嚣尘上的传闻是“西门子有可能收购国内某网络企业”,今天它的绯闻主角变成了爱立信,如果查看爱立信的产品名单和对应的财报会发现,移动通信巨头爱立信在固网、数据方面的收入比例是微不足道的。10月25日,爱立信正式收购拥有固网优势的英国老牌电信巨头马可尼,用168亿瑞典克朗(约12亿英镑)来补足自身的短板——建立综合战略优势的目的才是关键所在。与之遥相呼应的是阿尔卡特,为了向“全IP网络”演进、补足数据业务,2003年对TiMetra公司完成了收购,结合前后其他数起收购,从而使自己具备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能力,提供给客户解决方案的“灵活性”也大大提升,其最近在边缘路由器市场的进步引人注目。摩托罗拉年初则收购了基于IP技术的无线网公司MeshNetworks,基于数字娱乐的Ucentric系统公司。由此可见,一个网络日益融合的世界已经到来。
尽管形式不同,“ZTE+CISCO”的合作也符合全球市场新的“竞合”格局,一个全球通信向着全IP融合演进的变局、更是市场主流厂商的一次重新盘整。中兴通讯吸引到思科的合作,源于在全球变局中所具备的实力,体现出中国通信设备厂商开始参与、有能力主导这种合作未来的新趋势。在未来几年中,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将会如何变局?中国通信企业的市场坐标将在哪里?根据上市公司可审核的资料,2004年中兴通讯的合同销售为340亿人民币(折合约42亿美元),距离收入最接近的全球行业巨头Lucent的 97亿美元、Nortel的102亿美元合同收入并不十分遥远;而对于爱立信的180亿美元和思科的240多亿美元则有较远的距离。但是,位居2004年全球IT百强80位的中兴通讯无疑作为成功参与“竞合”的“中国力量”已经加入到这一巨头多方博弈当中,这一变局不容忽视。
(新闻稿 般若提供 2005-12-26)